广西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四)
(三)强化冷链物流监管和支撑。
完善冷链物流监管体系。加快建设全区冷链食品追溯监管平台(广西冷链大数据监控平台),加强与国家级、市级平台以及各类市场化平台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创新行业监管手段,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和设施设备应用力度,形成覆盖全区的冷链食品全程追溯管理体系。借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进口冷链食品检验检测检疫经验做法,优化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科学、可靠、高效的冷链物流检验检测检疫体系。
强化冷链物流支撑体系。大力引进和培育重点冷链物流企业,推动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和数字化转型。加大冷链物流关键技术和先进装备研发力度,鼓励节能环保技术应用。推动建立冷链物流统计评价体系,准确掌握冷链物流基础要素底数,及时客观反映行业发展情况。组织开展自治区级冷链物流标准化试点,强化国内国际标准对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骨干龙头企业作用,制定适合广西冷链物流发展需要的地方服务管理规范。加大复合型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壮大多层次冷链物流人才队伍。
七、促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立足广西产业基础优势,通过嵌入供应链产供销各环节、产业链上下游全链条,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广西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一)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
围绕制糖、有色金属、机械、汽车产业、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传统优势制造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制造业,加快建设一批具备干支运输、仓储管理、即时配送、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等功能的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推动物流业与优势制造业在标准、平台、作业衔接环节上的融合。鼓励企业拓展供应链增值服务,整合上下游物流资源,提供全产业链资源整合以及定制化、专业化服务,强化现代物流的生产组织与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加快推进物流园产业园一体化,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的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重点支持一批生产性物流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深度合作,为制造企业提供全球采购、库存管理、入厂物流、调运配送、应急储备、逆向物流等一体化供应链服务。
(二)加快商贸业与物流业融合。
提升城市配送服务能力。推广南宁、柳州、贺州市共同配送试点经验,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流。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创新配送基础设施共享共配试点和包装单元标准化通用试点。支持城市货运配送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引导和鼓励城市货运配送组织模式创新。大力发展O2O、B2C物流以及城市配送物流,鼓励和发展本土O2O综合配送服务平台。优化寄递服务网络资源,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建设前置仓、公共配送中心等设施,推进邮政、交通、电商、寄递资源整合和设施共享共用。完善城市配送车辆便利通行政策。加快标准化新能源城市货运配送车辆推广应用。
建立健全农村配送体系。加快县城物流配送中心、乡镇物流服务站和建制村物流服务点建设,建立全区“一张网”的农村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打造畅通便捷、经济高效、便民利民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在总体谋划、集约资源的前提下,继续推动实施“邮政在乡”、“快递进村”工程,鼓励骨干物流(寄递)企业开展“业务下沉”工程。积极推进电商企业渠道下沉,向农村延伸服务网络,进一步提升电商进农村配套物流服务能力。推进在普通公路服务区、停车区等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农村物流仓储站或集散中心。整合交通运输、农业、商务、供销、邮政快递等资源,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鼓励开展城乡共同配送,努力构建“资源共享、场站共用、服务同网、便利高效”的农村物流发展新格局。
(三)推进农业与物流业融合。
依托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电商平台,推进农产品产地与销地、批发市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产销对接、安全检测、加工包装、统仓统配、溯源查询等功能。支持鲜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城乡冷链物流设施补短板,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推广以标准化托盘、周转箱(筐)为单元进行全程货物监控,实现“不倒托”、“不倒箱”标准化冷链;推动产区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建设产地公用型预冷库或推广使用移动冷库。大力推广适用于农村物流的厢式、冷藏等专业化车型,鼓励各地根据实际需求推广使用纯电动货运车辆。支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粮食、禽畜、果蔬等重点产品提供物流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重点构建跨境冷链产地溯源体系。在特色鲜明的县(市、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物流试点和示范,积极探索符合广西地域特色的农村物流发展模式。
(四)建设现代供应链体系。
提高供应链集成效率。支持物流服务和产业、商贸集聚的中心城市和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支持地区打造现代供应链集成试点工程(园区)。鼓励建设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特色供应链服务平台,推进传统流通和物流企业在采购、销售和服务环节的数字化建设,推进平台型组织协同向生态化组织协同演进。鼓励建设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的产业供应链平台,构建紧密合作的跨境供应链协同网络。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共同配送、云仓储、众包物流等共享业务。
培育供应链增值服务能力。进一步构建基于现代供应链的增值与衍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制糖、机械、有色金属、冶金、建材、造纸和木材加工、茧丝绸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鼓励广西供应链企业向信贷保险、交易担保、融资租赁、质押监管、信用评价、信息咨询等价值供应链服务领域拓展,提高协同制造、精益物流、产品追溯、反向定制、柔性生产、供应链咨询、品牌营销等方面的衍生服务能力,有序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开展市场预测、消费分析、风险预警等供应链大数据应用服务。
提升供应链安全可控水平。建立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充分参与的应急供应链调度与统筹机制,确保平急转换与应急保障安全。加快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安全与溯源领域的应用,通过试点孵化等措施,培育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创新型企业。围绕能源、汽车、铝业、化工、有色金属、消费品轻工等比较优势产业,持续提升内外供应链安全性,特别是确保原材料通道与运力安全。抓住东盟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补位”优势,通过产业与物流的双向捆绑,建立我国与东盟国家的供应链安全共同体,推动广西与东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广西与东盟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多元化。重点培育一批海运与陆海联运自主可控能力强的跨境服务骨干物流企业。
八、形成区域开放合作新局面
(一)深化国际物流和产能合作。
扩大与东盟国家物流领域合作。依托广西北部湾海港口岸,南宁航空口岸,友谊关、东兴公路口岸和凭祥铁路口岸,深化与东盟国家、RCEP其他成员国港口、机场、陆路交通的对接,实现陆海空联动。推动与区外产业集聚区协同发展,探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发展制度和物流供应链协同模式,推动物流服务自由化和便利化。聚焦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加强数字物流领域合作,打造广西—东盟数字物流合作平台。加快建设中国(南宁)、中国(崇左)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及广西东兴、凭祥、百色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做大做强跨境电商进口业务,形成具有东盟区域特色的跨境电商产业带、国家重点边境物流合作园。鼓励有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作共营等方式开展国际化经营,重点与东盟国家、RCEP其他成员国开展境外港口、海外仓、边境仓、分销网络建设合作,提升跨境物流全球配送能力。加快发展国际寄递服务,鼓励寄递企业在南宁等市设立面向东盟的跨境寄递总部,发挥南宁、凭祥国际邮件互换局通道优势,支持建设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推动与东盟国家、RCEP其他成员国在物流金融、物流教育、智慧物流、保税通关等领域深度合作。
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海关信息互换、监管互认等方面合作,推进中欧区域政策合作中方案例城市建设。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货物国际运输代理、国际冷链物流、跨境物流供应链、“互联网+”高效物流、物流运营组织等领域合作,探索国际物流发展新模式。加强国际运输单证合作,推广国际铁路运单物权凭证功能。推动设立航运、物流区域总部或运营中心,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其他国家和地区主要港口联通。开展国际中转、中转集拼、航运交易等服务,优化国际海运贸易结算方式,延长国际贸易价值链,提高物流控制力和安全性。
提高国际物流服务能力。加强边境口岸查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凭祥铁路口岸扩能改造,提高换装和通行能力。加强口岸指定监管场地和配套物流设施建设,增强进口货物物流服务能力。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平台化集成作用,加强信息互联共享,推进单证规则、检验检疫、认证认可、通关报关、安全与应急等标准衔接和国家合作,提供更高品质国际物流服务。开通或加密至东南亚、非洲国际航线,通过“桂渝欧”、“桂蓉欧”等中欧班列强化与欧洲、中亚的联系。加快国际航运、航空、中欧班列协同联动,构建多元化物流服务体系。发展内河港口与公路、铁路多式联运,提高国际集装箱货运的中转能力。以南宁市为中心、以桂林市为副中心,发展国际航空物流,提高航空物流服务能力,增强全货机定班国际航线和包机组织能力。
(二)加强与重大区域战略衔接。
提升与粤港澳物流合作水平。加快内河航运干支线建设,推动梧州港、贵港港与广州港、深圳港等粤港澳大湾区重点港口实现“港港联运”,支持柳州—香港内河外贸航线常态化运行,加密贵港—香港定期班轮航线。推动物流企业集聚和跨区域整合,鼓励共建物流网络、共享物流资源,提升粤桂合作物流园区、贵广和南广高铁经济带物流园区建设水平,建立珠江—西江经济带物流联盟。积极引进粤港澳物流企业,着力建设一批通达粤港澳大湾区的商贸物流、服务外包、跨境电商、金融服务等核心集聚区和物流集散中心,重新开通北海—香港集装箱直航航线,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跨区域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打造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物流产业带。
深化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物流合作。加强与海南在跨境运输、物流干线领域对接,打造满足“大循环”、“双循环”需要的联通国内外的骨干物流网络,构建陆海空铁相结合的联运服务模式。合力推动洋浦港与北部湾港互为中转。推进区域多式联运和航运物流业集聚发展,优化北部湾港口功能,加强沿海铁路、公路、港口及物流园区连接线建设,大力发展航运上下游产业链,完善跨区域通道运输和港口集疏运体系,提升环北部湾港口群的货运服务能级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区域间物流设施互联、信息共享、数据互联、标准互通,积极为西南地区提供通关便利、货物集散、国际中转、转口贸易、保税监管等物流服务,争取国家优先在广西复制推广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打造开放合作的广西—海南陆海物流商贸合作示范区。
推动与长江经济带物流对接。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对标先进,加强在物流运营模式、标准建设、治理体系、新技术等领域合作,提升物流合作层次。围绕旅游商贸、医药康养、机械装备、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加强与湘黔渝赣等省市铁路、公路等干线连接,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物流网络。加强柳州、百色、河池市与滇黔川渝等省市交流合作,重点服务食品加工、冶金、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通广西至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物流陆路大通道。
(三)推动与内陆腹地联动发展。
促进与西南地区物流一体联动。强化南宁国家物流枢纽引领作用,推动区内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连通西南腹地,通过海陆空多式联运,形成连接西南地区和东盟国家的国际物流通道。加强无水港和物流网络合作,大力发展专业物流、冷链物流、智能物流、航空物流、高铁物流、全产业链物流,推动与西南地区物流园区联动和货源整合,培育进出口双向对流物流市场需求。推进与西南地区物流政策沟通、通关一体化、标准衔接、制度协同,积极拓展商贸物流、市场交易等增值服务,建立快速通关、运输机制,吸引西南腹地货物向广西北部湾港集结。打造西南地区商贸物流平台,推动国际物流与进出口贸易融合联动、协同发展。重点培育物流枢纽经济和通道经济,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增量价值。
推进与中南地区物流协调发展。推动与中南地区交通设施联系,构建跨区域综合运输大通道,吸引中南地区货物经广西口岸通达东盟,推动广西货物经中南物流干线向北与郑欧班列连接,发展特色商贸、大宗货物、机械装备、农产品物流产业,推进多式联运方式衔接,构建中南地区国际物流主干网络。推进与湖南、湖北等地合作,在广西北部湾建设临港物流园区,发展临海产业“飞地经济”,开通“鄂湘桂新”海铁联运班列,打造中南地区重要的物流贸易出海口。加强与武汉、长沙、郑州等国家物流枢纽对接,完善跨区物流节点布局,促进优质物流资源和要素跨区流动,推动区域物流协调发展,共建内陆自由贸易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