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三)

(一)加快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物流通道。


提升国际物流通道能力和水平。畅通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主轴的南向北联大通道,加快成渝地区至北部湾港口铁路、高速公路扩能改造,加快提升北部湾港口作业能力,做强做优东南亚航线,培育拓展洲际远洋航线,强化广西在“一带”和“一路”陆海联动通道中的有机衔接门户作用。构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东融大通道,推进凭祥、东兴等陆路边境口岸运输服务升级,加强与东盟国家在国际道路运输、国际铁路联运全面对接,推进桂北、桂中、桂南连接粤港澳大湾区铁路、公路通道建设,完善西江—珠江航道码头,促进广西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完善跨省物流通道网络。强化广西同粤港澳大湾区、海峡西岸经济区货运联系,加强广西和港澳合作,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强化广西同长三角等发达地区货运联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承接产业转移需求。强化广西同京津冀地区消费品货运物流联系,促进国内消费升级,带动区域优质农业发展。强化广西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货运联系,加快成渝地区至广西货运铁路扩能改造。强化广西同中缅经济走廊货运联系,加快南昆铁路升级改造。以大通道大物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二)加快建设开放合作的物流枢纽。


完善物流枢纽体系。建设以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示范物流园区为核心,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枢纽体系,加强枢纽之间的联动,鼓励依托通道开展跨区域协同物流组织。补齐物流枢纽设施短板,加强铁路专用线、多式联运转运设施、通关保税等配套设施建设,扩大干线运输规模,提高支线运输密度。推进物流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枢纽内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支持枢纽开展国际物流业务,进一步完善中转联运设施,提升国际中转联运能力。培育发展特色鲜明的枢纽经济,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建设专业化物流园区。重点建设一批干支衔接紧密、协同效应强、专业化能力强的物流园区,有效连接国家物流枢纽、货运场站、配送中心、仓储基地等物流设施,形成布局合理、运作高效的区域配送网络。深入推进交通、物流、信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重点推进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在园区集聚,全面提升物流园区服务能力。推进示范物流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辐射范围广、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物流园区承载平台。


(三)加快建设连接通道枢纽的网络。


织密支撑通道枢纽的支线网络。加密物流大通道、物流枢纽与周边城市的支线联系,重点构建北部湾经济区物流支线网络和西江经济带物流支线网络,为大通道聚集物流服务资源、开展规模化运作提供支持,为布局发展跨区域产业奠定基础。


提升城乡物流网络节点能力。依托产销集中区、生活消费集聚区、中转分拨节点,统筹规划建设一批资源共享、干线运输与城乡配送有效衔接的配送中心,加快构建层级合理、需求匹配、覆盖城乡的三级配送网络。加强农村公共仓储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邮政网点、电商服务网点、三农服务站等物流服务功能。


(四)加快建设开放共享的现代物流平台。


充分发挥广西与东盟陆海相连,以及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利用跨境电商试验区通关便利化等政策,积极建设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基地和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数字口岸建设,完善“智慧口岸”平台,积极推进北部湾国际集采中心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有实力的国际货运公司和货代企业,搭建国际物流(供应链)平台。以进出口贸易特色商品为重点,加快补齐广西特色商品运输与交易短板,积极在南宁或防城港布局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推动建设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平台。支持防城港建设中国—东盟大宗商品集散交易中心。推动北部湾港与西江船舶交易、航运交易便利化规范化,设立北部湾和西江航运交易所。


五、推进物流服务集约高效发展


优化货物运输结构,创新运输组织模式,提升物流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强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建设,推动智慧绿色物流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物流业提质降本增效。


(一)推动物流业进一步降本增效。


优化调整货物运输结构。推动形成以北部湾港口为核心的铁水联运枢纽,继续发挥北部湾至云南、成渝及宁波、义乌等地的集装箱铁水联运通道示范引领作用,提升铁水联运比例,优化与渝新欧、蓉欧班列的衔接机制,打造和培育一批集装箱铁水联运品牌线路,实现班列化运行。推动煤炭、矿石、钢铁等大宗货物由公路运输向铁路、水路运输转移,充分利用北部湾港口和西江沿线港口优势,大力发展大宗干散货铁水联运。鼓励港口与铁路、航运等企业加强合作,统筹布局集装箱还箱点,推动集装箱集疏港由公路向铁路转移。


鼓励创新运输组织模式。鼓励公铁联运、水水中转、空铁联运、江海联运等高效运输组织模式创新。推进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推动海铁联运班列与中欧班列、长江航运、西江航运衔接,推动广西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探索发展港口、陆港与重点产业园之间钟摆式班列运输组织模式,提高海铁联运组织一体化运行水平,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输品牌。积极培育海公联运,推动北部湾港至广西区内、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市海公联运班车常态化开行。大力发展网络货运,培育多种类型多式联运经营人,支持引导挂车共享租赁、甩挂运输、品牌连锁等运输组织模式发展。探索跨境公路运输直通模式。培育空铁联运等其他多式联运。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


(二)提升物流服务专业化发展水平。


加快补强电商快递物流。完善南宁、柳州、桂林、玉林、百色等城市的枢纽型快递分拨中心功能布局,其他设区市布局具备仓储与分拨能力的配送中心,支持县级仓储配送中心、乡镇物流服务站、村级物流服务节点、农村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建设。支持传统物流园区结合快递、电商企业发展需求进行改造,形成覆盖全区及邻近市县的枢纽型电商物流中心。加快实施快递“进村进厂出海”工程。支持建设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中心、田间地头冷库等设施,加快完善电子商务冷链供应链体系。加快建立广西到东盟各国的直邮进出口路线、网购保税进口路线,推进公共海外仓建设,鼓励企业自建海外仓或支持利用国际快递品牌的海外仓出海。


做大做强汽车物流。依托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发挥柳州商品车生产基地优势,在柳州、南宁、桂林、贵港等市完善一批商品车物流基地,在北海、钦州建设商品车运输滚装码头。继续培育商品车物流企业,创新汽车物流高质量服务模式,鼓励物流企业从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服务逐步向信息、数据、金融、包装、装备等物流增值服务转变。推进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建设,创新发展流通领域供应链。


加快补齐航空物流短板。围绕提升机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功能,加快推进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机场保税通关、航空快递、航空冷链等服务能力。加强与东盟主要货运枢纽航线连接,着力打造以南宁为中心,连接国内至东盟的国内国际有机结合的货运航线网络。大力发展腹舱载货,构建“腹舱+全货机”协同发展的货运体系。鼓励本土货运航空公司建立全货机机队,大力引进航空货运代理和物流集成商,增强航空货物物流市场活力。强化物流业与临空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培育东盟生鲜水果、跨境电商、医药冷链等航空物流业态。推进机场货站与卡车、高铁物流无缝衔接,引导开展多式联运试点,推动临空经济与临港经济协同发展。


加快发展大宗商品物流。优化能源、矿产、粮食等大宗商品物流服务网络,提升北部湾港和西江黄金水道大宗商品服务能力,创新大宗商品物流组织模式,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探索煤炭、粮食等集装箱运输。重点建设煤炭、金属矿石、原油、钢材、电解铝、粮食、石化、木材、食糖等大宗商品物流基地,强化大宗商品物流枢纽、园区等储备中转、通关保税等功能,增强战略物资保障能力。推动大宗商品仓储数字化,加快构建北部湾有色金属矿石交易所等大宗商品供应链物流服务平台和线上贸易服务综合平台。


(三)加强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建设。


搭建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公共配送中心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立健全自治区级重要商品储备、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县(市、区)专业应急物资储备三级网络。按照常见突发事件辐射区域,分门别类、分区域建立覆盖全区的应急物资储备库。搭建全区应急配送网络,实现统一、科学的运输与配送管理,提高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水平,建立系统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管理系统。


加强应急物流联动协同。建立统一协调、反应迅捷、运行有序、高效可靠的应急物流体系,研究建立应急物流保障重点企业名单制度。完善突发事件应急运输物流协调机制,制定应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构建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立体化应急物流保障体系。充分利用驻桂部队、北海救助飞行大队和民用空中运输资源,建立军民结合、平灾结合、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空中应急物流支援模式。规范征用行为,依法征用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建立和完善海上应急救援、交通管制信息发布等预警信息发布机制。


(四)推动智慧绿色物流创新发展。


加快发展智慧物流。加快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北斗导航、生物识别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跟踪、认证、交易、支付、监管、信用评价等环节的应用推广。推进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的智能化建设,大力发展产品可追溯、在线车辆调度、产品自动分拣、智能快递和智能配货等技术设备,推广无人车、无人机等先进物流设备应用。完善新一代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物流园区、配送中心、货运站等物流节点的设施数字化,形成可感知、可视可控的智慧物流设施体系。依托移动互联、智能终端等手段,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为载体,推动智能运输平台建设。


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推广先进的物流组织模式,推进低污染负荷的循环物流系统建设。加快推广绿色低碳技术,鼓励企业采用节能和清洁能源运输工具与物流装备,推广应用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和绿色包装,建立第三方标准化托盘循环共享网络。推进绿色物流评估标准和认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回收物流,提高逆向物流服务水平。


六、健全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聚焦“6+1”重点品类(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等主要生鲜食品以及疫苗等医药产品),建立畅通高效、安全绿色、智慧便捷、保障有力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提高冷链物流服务质量效率,有效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扩大高品质市场供给,保障食品和医药产品安全,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一)夯实产销地冷链物流基础。

完善产销地冷链物流设施布局。整合集聚存量资源,引导新建冷库、冷链分拨配送中心等设施在南宁、防城港、玉林、百色、崇左(凭祥)等城市集中布局,加快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依托贺州、桂林、柳州、钦州等水果优势产区,贺州、贵港、玉林、梧州等蔬菜优势产区,贵港、柳州、梧州、钦州、来宾等畜产品加工优势区,北海、钦州等水产品加工优势区,加快布局一批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根据消费规模,依托物流中转规模较大的城市,加快新建和改扩建一批销地冷链集配中心。依托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推动建设医药产品冷链物流集配中心。推进商贸冷链设施改造升级,引导城市商业街区、商圈、农贸市场共建共享小型公共冷库,加大冷链前置仓等城市末端配送设施建设力度。结合实际需要在田间地头建设一批具备保鲜、预冷等功能的小型、移动仓储设施。


加快构建冷链物流通道。依托梧州、贺州、贵港、玉林市优势果蔬、畜禽产品,构建直供粤港澳大湾区的东向廊道;支持防城港、崇左、百色市利用口岸和跨境冷链专列等优势,构建通往东盟陆地廊道;支持北海、钦州、防城港市建设港口仓储冷链物流设施,构建“钦北防”海上廊道;依托贵广、贵南、南昆高铁经济带,推动百色、河池市与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冷链物流资源整合与商贸往来,构建通往云贵地区西向廊道;依托桂林、柳州、来宾、百色等重要果蔬产区,构建“南菜北运”廊道。


构建产地冷链物流服务网络。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冷链物流企业加强合作,培育一批产地移动冷库和冷藏车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设施巡回租赁、“移动冷库+集配中心(物流园区)”等模式,构建产地移动冷链物流设施运营网络,优化农产品田头集货组织。引导专业冷链物流企业开展从冷链源头基点到冷链集配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干支衔接运输组织,鼓励电商、快递企业利用既有物流网络,构建稳定、高效、低成本运行的农产品出村进城冷链物流网络,逐步完善农村冷链物流体系。


构建销地冷链物流服务网络。重点完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面向区域内销地冷链集配中心、冷链配送网点的区域分拨服务网络,以及销地冷链集配中心面向大型商超、农贸市场等的分拨服务网络。鼓励销地冷链集配中心、中央厨房等整合“最后一公里”配送资源,面向商超、生鲜连锁店、酒店餐饮、学校、机关团体等开展农产品集中采购、流通加工、多温共配。加强城市通行政策协同,便利冷藏车装卸通行。


创新产销地冷链物流组织模式。加强产地到销地直达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等农产品流通模式,促进农产品产地直供发展。围绕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拓展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交易展示、安全检测、溯源查询、统仓统配等功能,助力打造产地农产品品牌。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销地冷链集配中心搭建城市冷链智慧公共配送平台,整合冷链运力资源,动态优化城市配送路径。鼓励物流企业规模化集并城市冷链和常温货物配送,加大多温区配送车、蓄冷保温箱和保温柜等推广应用力度,推动多种形式多温共配发展。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冷链末端配送业务。深化城乡冷链配送网络协同发展,共享共用末端配送设施网点和配送冷藏车。鼓励发展生鲜农产品新零售。